Saturday, July 17, 2010

回国感想---(1)变化

刚回去的几天,冲击很大。一个是已经很习惯的美国的环境和已经不那么习惯的中国环境的差异,一个是记忆里十年前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的差异。每天都在这种冲击下在很多感想感动感悟中度过。先把一些感慨记下来。

让我感慨最大的是现在中国人好有钱啊。我们的同学中一个已经是几千万资产的老总,一个是盛名酒业的二把手,有好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公司。我的好朋友,开车一路把我从天津送回家。十年前,她卖洁具。我去北京火车站帮她老公抬马桶。今天,她手下十五个店,一个100多人的工厂。我的表哥,十年前是村里的一个小饭店,今天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大饭店,店后面是一片整齐的厂房,正试投产。中国经济在过去的一些年急速发展,如果赶上了这个潮流,就会发展的极快。在我们的小村子,一年收入上百万的大有人在,一年收入千万的也有一些。好像问题是有钱没处花。特别是小地方。所以大家赚了钱都用于再投资。能看得到未来消费市场潜力剧大。

大城市的人我不太深入,但都能有那么贵的房子,大概也是很有钱吧。把在北京的小公寓卖掉,就能到我们德州来买栋好房子。奇怪为什么中国人不到美国来炒房呢?我们在北京住在朋友的一处空房里。好像房价贵,很多人买不起,但有很多人有不止一处房,空着不住人。有朋友跟我说他一定要出国,在国内财产没有保障。今天说我有1000万资产因为我有几套房子,明天房子价钱一降就都没了。房价没有泡沫我还真是不信的。

农村还是好的。农村的人们都很乐观,积极性很高,对生活现状满意。政策这几年对农村人好多了。从前种地是赔钱的,粮食不值钱还要交农业附加税,土地税,现在种地的划算了。种小麦,国家不仅不收税,反而还一亩地奖励70块钱。并且播种,收割都是机器操作,全部免费。不需要什么人力物力就收获了。但即使这样,种粮食的地已经很少见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都是葡萄基地,苹果园,樱桃园。农民有合作医疗。60岁以上的老人,政府每年给300块钱。有很多人买了养老保险。村里免费提供饮用纯净水,喝水做饭都用纯净水,没有人喝井水了。村里还免费提供液化气,每年一次组织老人去北京上海等地旅游。村里修了路,有车的很多。据说龙口再过三年就完成农村城市化的改造。蓬莱还没那么快。也不希望真的城市化。希望能保留住现在的居住模式,独门独院儿,邻里邻居。相比城市,农村就这么些优势,还要给改掉?农村人为城市人奉献了那么多年,怎么就不能让农村人生活得比城市人好些?如果能把现有房子的密闭保温,供暖空调,上下水系统解决,应该是可以的。看到刘沟已经盖了很多居民楼,象城市一样,方块式的,让我的眼睛有些悲哀。

蓬莱由一个安静的海滨小城变成了一个喧闹的城市。城市边缘扩张,从前离城还有段路的小村子,现在都属于城市了。市内到处是商业。好几个大的超市,Shopping Mall,夜总会。也有些国际品牌象耐克,阿迪达斯专卖店。Mall里面的国际品牌的化妆品比美国贵。有很多国际名牌的衣服,表等,但没有太多选择。给弟儿买的帮宝适比美国贵30%。

物价真贵。也是因为我还在寻找十年前的感觉。回家第一次去赶集,问"菜怎么卖的?""三斤!""一块钱三斤?""十块钱三斤!"卖菜的奇怪的看了我一眼。十年前赶集都是论一块钱几斤卖的。在集上买山楂片,我给了几张一毛的,卖的人说,你给我一毛的我怎么弄啊?好像毛票已经没人花了。新鲜的一个词是"陆地的"。"我的菜保证是陆地的啊,你看这泥!"原来菜基本都是大棚烤的了。大棚菜高产,但没那么好吃。从前每种菜都那么多种类,要一一比较,象西红柿,粉色的沙壤那种最好吃。可是现在,所有的只是一种。大概是大棚种植统一化,高产。少了多元化,好像也少了很多趣味。后来去了北京发现北京的菜居然比家乡的菜还便宜,太不合理了。可能是因为大规模批发操作和小规模销售的成本差别。同样的国产的联想电脑在美国比在中国便宜,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吃了两次公款。第一次是人民公仆请客,人民买单。最后听小声的问记某某的帐上,心里很难受,后来又有人请客便不再去了。第二次是跟一个银行行长去另一区的银行,银行系统买单,银行自己赚钱,没那么坏的感觉。

一个比较不可思议的现象是老婆看着老公的现象,尤其是稍微有点钱的,老婆看老公看得很紧。几个人在说着笑话的时候嘲笑我纯洁的不知道"种花"是什么意思。我以为他们是在说玩笑话。看着夫妻感情都很好,青梅竹马长大的,哪里会真要这么看着,老公一点点自由都没有?姐夫的好朋友,即使洗个澡也要至少两个以上老婆选定的男人陪着,一个人陪怕会"做扣"。 他羡慕我姐夫能去青岛做生意。"要是我也能去青岛做生意的话,赔钱也干啊。只要是能一个人。"多可怜的人啊。朝晖不相信是真的,姐很惊讶怎么会有人不相信是真的。"男人当然是要看的啊,要不花花了怎么得了?"好像普遍的意识都是这样的。男人有钱就种花。认识一个"二奶",过得很滋润,大概比嫁个没钱的辛苦的好多了。联想到最近那个"宁可天天坐宝马里哭也不坐自行车上笑"的年轻姑娘,社会风气认识真的是普遍如此,有那么多年轻漂亮的小姐等着做"花",也怪不得老婆要那么紧得看着老公了。

变了的东西真是很多,可是我的小村子还是没变,壳变了,芯儿没变。乡亲还是那么亲。回去最大的心愿圆了。


 


 

4 comments:

Johnny Sun said...

我也碰到很多混得好的老朋友。可是也有一般的,收入不高。在厦门一个一般人找个6000元一个月的工资也不是很容易。房价呢?

我到每个城市,人们在几句话内就开始谈房价,所以我一度对各地房价颇有了解。这给我的感觉是房子或房价在人们生活中占多大的位置,给人多大的压力,难怪每个人都铆足了力量要大干一场。

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像外国人,到一个地方都要靠当地人打点。比起从前读书时,对很多现象更能理解了,也会去琢磨办事的窍门。但是在国内办事,是经验积累也是艺术,规则是潜在的,你要自己琢磨或者让牛人指点。把我扔回去,花点时间会适应,但会痛苦。

Johnny Sun said...

总结下吃的。
天津吃正宗街头煎饼果子,天大附近,就是街上有垃圾,卖饼和买的都穿背心,有个插队的我们还不能吱声。就说好,里面有豆面。
狗不理包子总店,没去成。
南开里面的小馆子,味道挺好,也便宜。
南开宾馆里的早茶,舒服,见小刘海的文章。
林肯认识的老朋友请客,饺子馆,不错,还点了驴肉的。
北京南站吃了个套餐,巨贵,因为图它有个汤,结果与当年复旦食堂的免费汤差不多。除以7之后,"就十几美元”,肚子又饿,就算了。
无锡一下火车,就由同学带去了“王生记”小笼包加上面,原来无锡人早上是以面食为主的,这是个老字号,不错,无锡食品有点甜。
中午与领导在树林里穿梭来到太湖边的一个农家乐,与区领导觥筹交错,领导后来醉了,窗户正对太湖,吃很多太湖特产,小鱼,醉活虾(还蹦呢)等。
晚上与老同学同吃小龙虾,这东西一个有美国的两三个大,有三种吃法:吃到了冰镇、蒜香的,到十三香。江苏盱眙每年都有”龙虾节“。
第二天游灵山寺,中午吃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素斋。很好吃,不知道素菜还有这么多花样,绝对不是全豆腐。记性不好,有什么菜具体都记不得了。
在宾馆吃早饭,中西南北都有,就挑皮蛋瘦肉粥和萝卜干加花卷,吃了三天,爽。

下次在说在上海、厦门、和宁化、北京

Li said...

顶好贴。

蓝调共和 said...

种花这种词我也是完全不知道,估计是山东人这样说?